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与核心内容
我国首部《民营经济促进法》于4月30日颁布,将于5月20日施行。该法律首次明确民营经济的宪法地位,强调平等原则贯穿发展全过程,全文中“平等”“公平”等表述出现26次。法律聚焦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保障民企要素获得平等权利等核心议题,旨在为1.8亿户民营经济主体提供法治保障。
配套措施与部委行动
司法部、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推出配套政策。司法部将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条例,整治乱收费、违规执法等涉企执法乱象;国家发改委通过缩短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出3万亿元重大项目清单等措施,提升民营企业中标率至80%(1亿元以下项目)。金融监管总局针对小微企业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平等原则与企业权益保障
法律强调民企与国企在要素获得(土地、资金、技术)和政策执行上需“一碗水端平”。调研显示,民企仍面临融资难、要素分配不公、司法保护差异等问题。全国工商联将推动政企沟通机制完善,优化民企评价营商环境工作,确保法律落实中减少“温差”。
规范执法与地方实践
针对趋利性执法、违规异地执法等乱象,司法部启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上海推出“涉企行政检查码”,实现检查流程透明化,并通过“白名单”对低风险企业减少检查频次,转为数据监管。多地正加快清理与法律抵触的旧规,细化执行条款以提升民企获得感。
企业家期待与法律落地挑战
民营企业家呼吁法律尽快解决市场准入隐形壁垒(如能源、铁路领域)、融资难、执法干扰等问题。专家指出,需警惕地方保护主义对法律执行的阻碍,建议通过中央与地方双向发力、强化执法监督、推动企业合规体系建设等方式,实现法律与配套政策的高效衔接。
未来展望与营商环境优化
法律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统一规则基础,要求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约束权力、规范执法。民企需抓住法律红利窗口期,提升合规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增强竞争力并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