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中探讨了职业打假人群体在超市购买无标签食品和质疑虚假宣传产品的案例。职业打假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条款》要求退一赔三,但超市老板认为其行为属于恶意索赔人牟利。律师观点分歧:支持者认为职业打假人可弥补市场监管投诉处理不足;反对者指出其滥用标签规定和虚假宣传行政处罚漏洞,增加行政资源负担。
针对食品安全法标签规定争议,律师指出拆散预包装食品单独销售违反法律,但需结合经营者主观恶意判断赔偿。另一案例中,黑客软件数据窃取产业链通过入侵政务平台接口,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用于催收,检察机关全链条打击黑灰产业,推动修补网络安全漏洞,强化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地铁外放声音违法行为引发冲突案件显示,外放手机声音虽被《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禁止,但付某某因暴力反击致人轻伤构成故意伤害罪。检察官强调公共场合需理性解决纠纷,同时体育活动中的自甘风险原则适用场景明确,参与者需自行承担一般过失风险,但故意伤害除外。
节目还介绍了AI法律顾问“嘟嘟”的功能,解答旅游意外责任划分、大数据杀熟维权等法律问题,提醒消费者保留消费凭证、注意促销陷阱。针对商家,建议遇职业打假人时需冷静核实产品问题,依法协商或提交市场监管投诉处理证据,避免过度妥协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