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096:第七品由动静二相“击”粘湛发听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18:2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0条评论
Ivy

Ivy:老师,能不能详细讲一下“自心现受用”的含义啊?这5个字怎么断句,怎么读,怎么理解呢?

2022-12-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讲解。 我们接着看这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解释这句经文之前,我们把前面几句经文连在一起回顾一下。 楞严经云: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也即,于明、暗两种妄尘切换之际,突然产生“我看见了!”这种根尘对待之妄想。实质上,妄想未起之时,“见精”所映之实相就是一清净如幻“色像”,是妄想对此“见精”所映之清净如幻“色像”进行了扭曲加工,从而“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也即不同暗度的清净“色像”被妄想成了各拥不同“质感”而自持的不同物质,从而,“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从而,“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这样“色尘”一旦结成,有了被看的物质,“我能看”“我在看”的那种感觉自然相对而生,此即“结色成根”。其实“根尘”“能所”之对待完全都是妄想所致,而那个“见精”所映之“净色”,本质上就是一如幻清净“色像”而已,我们应该以“清净四大”而观之。 这就是之前几句经文连在一起表达的意思,那么这句“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就是接着上面的经文继续往下说。 此句经文是说,置身妄想之中的凡夫,不仅会“结色成根”,也即他们不仅会以为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外部事物独立于我存在,我可以看见它认知它,而且他们会认为我看见这个外部事物时我是用那个肉眼眼球在看。

2020-01-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之“因”字,是会意字,“因”字里面的“大”代表一个人,外面的“口”代表一个席子,所以“因”字的本义是一个人仰卧在席子上,表达“依靠”之义。 所以此处“因名眼体。如蒲萄朵”之“因”字,表达的不是“因为......所以......”的意思,此处“因”字表达是“依靠”,也即凡夫都以为他们是依靠肉眼眼球在看。这个“如蒲萄朵”就是描述那个肉眼眼球的形状。 我们之前讲了,楞严经里“结色成根”、“根尘同源”、“虚妄根尘”之“根”,指的都是那种抽象的“我能看”、“我看见了”那种“能所”对待之“能”,指的并不是肉眼眼球或者肉耳耳廓等等。为了区别,楞严经里把肉眼眼球、肉耳耳廓等“眼耳鼻舌身”,统称为“浮根四尘”。 比如楞严经有云: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惟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从佛与阿难的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楞严经里“浮根四尘”指的是肉眼眼球、肉耳耳廓等“眼耳鼻舌身”肉根。 那么凡夫认为我能看是依靠肉眼眼球在看有什么不对呢? 你可能会问,如果我不是靠肉眼眼球在看,那为什么我闭上眼睛确实一片黑暗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呢?为什么肉眼有缺损的盲人确实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呢?

2020-01-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这个问题佛在楞严经里明确回答过。 那个能感知“一片黑暗”的是谁?那个能感知“一片黑暗”的该称为什么? 你以为只有见“明”才叫见吗?你以为见“暗”就不叫见了吗?你以为“暗”相现前“见性”就暂离了吗? 如果“暗”相现前“见性”就暂离的话?那睁开眼睛那一瞬间是谁又忽然见“明”了呢? 所以于见根,虽然“明相”、“暗相”互相切换沦替,但“见性”一刻也不曾暂离。 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见性”就是“明相”,“见性”就是“暗相”,“性”是要靠“相”来彰显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 性相不二,性相圆融。 要有所生之物,我们才可以说抽象之“生机”存在。要有“相”之存在,我们才可以说存在抽象之“性”。 所以正是因为有“明相”和“暗相”,我们才说存在“见性”。 所以“明相”和“暗相”,都是“见性”在感知上的体现和表达。 不仅“明相”是,“暗相”同样是,作为“见性”在感知上的体现,“明相”和“暗相”完全是对等的。 就如同风吹浪起、碧波荡漾是湖水水体的一种状态,波澜不兴、湖面平静如镜同样是湖水水体的一种状态。 湖面平静如镜时湖水之水体一分也未少,湖面平静如镜状态之湖水水体,随时可以重起波浪。 “明相”、“暗相”以及“见性”之间的关系,道理是一样的。 “明相”和“暗相”对等,都是“见性”一时的状态。“明”时在见明,“暗”时在见暗。或者说,“明”时是明之见,“暗”时是暗之见。 所以楞严经云: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也即,“明相”和“暗相”会“自相陵夺”,沦替变换,但于此“明相”、“暗相”沦替中,你的“见性”一刻也不曾离开过,因为“二俱名见”,也即因为不仅“明”是见,“暗”也是见。 所以凡夫以为的那种“暗就是看不见了”是不对的,“暗”是见暗,或者“暗”是暗见。暗见和明见一样,都是“见性”之体现。 而那个肉眼眼球,楞严经里称为“浮根四尘”,不是它在见,但它和见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 这个肉眼眼球之身根触感状态,与见之“明”、“暗”二相之沦替是关联着的,所以我们说肉眼眼球这个“浮根四尘”,于“眼根”之“见”有扶持的作用。

2020-01-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我们回到主引用经文。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此句经文是说,置身妄想之中的凡夫,不仅会“结色成根”,也即他们不仅会以为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外部事物独立于我存在,我可以看见它认知它,而且他们会认为我看见这个外部事物时我是用那个肉眼眼球在看,我是在用这个肉眼眼球“吸入”这个外部事物的影像。 所以此处说“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此处“流逸奔色”表达的非常形象,也即,我们凡夫总感觉自己像是在发射探测波一样拿眼珠子去探照、搜寻外部的事物,这种感觉是妄想。 因为全部都是“见精映色”一体呈现之“清净四大”之如幻“色像”,此“色像”本如镜显像,如幻,是你“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起,然后“结色成根”,才有虚妄之“能看”、“所看”之根尘对待。 根尘对待妄想起,你才会“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2020-01-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我们再来看这段楞严经的下一句经文。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这一整句经文描述的是“耳根之听”妄想升起的过程。上面咱们刚讲完那句经文描述的“眼根之见”妄想升起的过程。 大家越到后面越会发现,这段楞严经的经文,对于六根妄想升起过程的描述结构是完全对等的。 虽然关于六根妄想升起过程的描述结构完全对等,但由于每一根还是有各自独特的地方,所以对于每一根妄想升起的过程描述,措辞上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别。 首先,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了,分别对应六根的六句经文里,那个单字“形”、“击”、“发”、“参”、“摩”、“续”是各不相同的。 也即,楞严经云: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于见根,就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于听根,就是“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等等。 这些“形”、“击”、“发”、“参”、“摩”、“续”六个单字的选择和使用,可谓用心良苦,大家学习时一定要细细体会,每一个单字,都反映了那一根特有的特点。 那么我们前面已经解释了见根的“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接下来,我们解释这个关于听根的“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和见根之“明”“暗”一样,此处听根“动”“静”二种对等的相也都是“有为相”,也都是“妄尘”。 楞严经有云: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此处的“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就是告诉我们“听入”之妄想是“于动静二种妄尘”切换之际腾然而起的,所以此处说“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 那什么又是“动”之“有为相”妄尘?什么又是“静”之“有为相”妄尘? 你听(铜铃声响起......),这就是“动”相。你听到了铜铃声,而这个铜铃声,你以为是由一个小铜球撞击小铜钟发出的,当然这种“以为”是妄想。

2020-01-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我们之所以把此“动”相称为“有为相”妄尘,是因为我们凡夫总觉的有个“我”,还有个“我所”之外部世界,而外部世界里独立于我存在着一个小铜球和小铜钟,无论是小铜球还是小铜钟它们都各自拥自性而自持。 而,“我”和“我所”之对待就是“有为法”的内涵。 也即是,凡夫以为的小铜球撞击小铜钟发出铜铃声并不是“有为法”的关键,关键是那个“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 凡夫的妄想中,小铜球与小铜钟之撞“击”,是区别“动”相有为相和“静”相有为相的关键。 当小铜球与小铜钟撞“击”,凡夫会听到的铜铃声,凡夫会自然以为这个铜铃声是由小铜球与小铜钟撞“击”发出的(铜铃背景声隐约响起......),这种觉知状态我们就称为“动”相。 反之,你像现在,当小铜球与小铜钟没有撞“击”,因为没有铜铃声,我们就把这种觉知不到音声的状态称为“静”相。 之所以“静”相也是有为相的原因就是,虽然没有听到任何音声,但我仍然会妄想有个“我”,有个“我所”之外部世界,而外部世界里独立于我存在着一个小铜球和小铜钟,无论是小铜球还是小铜钟它们都各自拥自性而自持,只不过此刻小铜球和小铜钟没有撞击而已。 虽然小铜球和小铜钟没有撞击因而没有听到音声,但你此时“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一点也没有少。而“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就是“有为法”的内涵,所以“静”相也是有为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此句经文就是说,于“动”“静”二种对等的相切换之际,凡夫一听到音声,就会马上联想这个声音是由外部的什么东西相撞击发出的。 也即,不管我们是不知道什么东西撞击突然听到了音声,还是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在撞击有预期的听到了音声,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把听到的音声和外部什么东西相撞击关联起来。 我们凡夫会认为是这种外部事物之间的撞击发出了声音,而“我”,听到了这个声音。 此即此处“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此处的“粘湛发听”之“听”,指的就是耳根“吸入”声尘之“听入”。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此句是说,妄想未起之前,那个佛性之“听精”所映的就是清净实相之“音声”,这个“听精”所映清净之“音声”,本质上我们当作“清净四大”观。

2020-01-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但是,凡夫“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一起,总是把自心所现“听精”所映之清净“音声”,妄想为“四大”撞“击”所发,也即,凡夫只要一听到音声,会自动妄想我所处的外部世界有个某四大所成之物“击”从而发出了音响。 比如现在你一听到铜铃声(铜铃声响起......),你会自然觉得外部世界有个铜铃实体在撞击发出铜铃音。 比如现在你一听到木鱼声(木鱼声响起......),你会自然觉得外部世界有个木鱼实体在敲击发出木鱼音。 比如现在你一听到水流声(水流声响起......),你会自然觉得外部世界有个水流实体在溅击发出水流音。 在我们所举的这些具体例子中,“铜铃”“木鱼”之地大、“水流”之水大,都是依于“听精”所映清净“音声”,随妄想转识起而俱起的。 你听到风声时会联想到风大是一样的道理。火大一般在耳根联想的比较少。 当我们妄想转识止歇,当我们以本然“音声”去如实观“听精”所映清净“音声”,此“听精映声”所映之“声”,我们就会如实观作“清净四大”。 也即,我们要明白,“听精映声”所映之声,本是我们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一体呈现,是“自心现受用”,这里没有所谓的外部世界,更没有所谓的铜铃、木鱼、流水之实体,是你的“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把“自心现受用”“听精映声”所映之“声”,与眼根过往经验关联了起来,从而妄想外部有个铜铃、木鱼、流水之实体。 比如我们现在就可以做个小实验,你现在迅速用左右手的食指同时塞住左右双耳,你会发现这么一塞,“头中作声”,也即你会发现这么一塞,头里面“嗡嗡作响”。你平时听到的音声,和两耳一塞“头中作声”听到的音声,本质上都是“自心现受用”,并不是你以为的是由外部某四大所成之物“击”而发出的。 所以,一旦我们妄想转识止歇,“听精”所映之“声”本质上就是“清净四大”。 那么语言表达上,既然都清净了,为什么“清净四大”还要保留“四大”这个说法呢? 就是要告诉你“缚脱无二”、悟前悟后没有两个东西,“清净四大”具备凡夫妄想之“四大”的所有东西除了没有妄想之外。 所以“清净四大”这个表达恰到好处!

2020-01-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之“卷声成根”,就是告诉我们于“听精”所映之清净“音声”,妄想起,“根”“尘”之虚妄对待起,“能听”“所听”之虚妄对待起。 此时,“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会把“听精”所映之清净“音声”扭曲妄想成外部四大所成某物“击”所发出的“声尘”,而“声尘”一起,“我能听”之闻根自然相对而起。“根”“尘”对待一起,闻根“吸入”声尘之“听入”自然起,此即“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此处“卷声成根”之“卷”字用得非常形象,是专门针对耳根而用。因为后面马上会讲到,凡夫不仅会“卷声成根”形成“能听”“所听”根尘之对待,凡夫还会以为他是靠耳廓肉耳听音声的,也即,“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因为我们的肉耳是有一条长长的耳道的,我们凡夫都认为是声音经耳道而入我们才听到声音,所以此处的“卷声成根”之“卷”,是对应凡夫的肉耳耳道而言,反映出了耳根“能听”这种妄想独有的特点。 “卷”字,有“圆筒”意,此处引申为“把......卷成圆筒”,所以此处“卷声成根”就是对应凡夫那种耳根把声音卷入声道从而吸入声尘之妄想。 后面大家会发现,楞严经的此段经文每个字的选择世尊都用心良苦。 看最后一小句。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经过之前对眼根的解释,此处解释就容易多了。 也即,凡夫不仅会“卷声成根”形成“能听”“所听”根尘之对待,凡夫还会以为他是靠耳廓肉耳听音声的,“如新卷叶”是形容肉耳耳廓形状像一片“新卷叶”一样。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这句是说,“卷声成根”形成“能听”“所听”之根尘之对待后,我们凡夫总是感觉自己在用肉耳耳廓时刻在到处捕捉外部的音声。 也即,置身于根尘之对待妄想中,我们的心总是向外“流逸奔色”、“流逸奔声”等等。

2020-01-04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