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以夜归鹿门山的经历为线索,抒写隐逸志趣。诗歌开篇描绘黄昏江畔的世俗场景,通过“钟声人声世俗对照”,突显山寺的幽静与渡头的喧闹,暗喻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
诗中“汉江舟行归隐路”的描写,点明诗人从襄阳城南郊外渡江前往鹿门山隐逸圣地的归途。鹿门山因汉末庞德公隐居而闻名,成为隐逸文化的象征。孟浩然以“月照烟树朦胧美”渲染山间夜景,展现自然意境的空灵,隐喻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后段聚焦“庞德公隐居鹿门山”的历史典故,借古喻今,揭示诗人效仿先贤、追求“自然意境超脱之美”的理想。末句以孤寂山景收尾,暗含“消极避世寂寞心境”,呼应孟浩然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的选择。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夜归鹿门歌赏析”的画卷,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通过时空转换与虚实结合,凸显隐逸情怀诗歌主题,展现了孟浩然诗风清远、孤寂洒脱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