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2025精讲课】第四章05.火灾爆炸事故机理(五) 00_00_05-

主播: 天天助考
最近更新: 2025-04-22时长: 29:34
注册安全工程师|技术|精品课(二)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分解爆炸气体特性

# 乙炔分解爆炸机理

# 气体爆炸极限范围

# 爆炸危险度计算

# 惰性气体浓度影响

# 初始压力临界值

# 乙炔临界压力阈值

# 甲烷点火能测量

分解爆炸性气体特性与乙炔分解爆炸机理

分解爆炸性气体(如乙炔、乙烯)在无氧条件下可通过自身分解反应引发爆炸。乙炔分解爆炸机理表现为:在温度或压力作用下,三个乙炔分子聚合生成碳环结构(C₆H₆),释放分解热导致未聚合的乙炔分子分解为碳和氢气,引发体积膨胀爆炸。乙炔与铜、银等金属接触会生成不稳定的乙炔铜或乙炔银,故盛装容器需控制铜含量不超过65%,且禁用含银焊材。

爆炸极限范围与危险度计算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由下限和上限组成,危险度(H)计算公式为(上限-下限)/下限。H值越大,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危险性越高。例如甲烷(下限5%、上限15%)危险度为2,氢气(下限4%、上限75%)危险度达17.75,表明氢气爆炸风险显著更高。

爆炸极限影响因素

初始温度升高会扩大爆炸极限范围,尤其对上限提升更显著;初始压力超过临界压力(如乙炔1.4MPa)后,爆炸范围随压力升高而扩大。惰性气体浓度增加会缩小爆炸极限范围,使上下限趋近;氧气含量增加则扩大范围。容器传热性越好、管径越细,爆炸极限范围越窄;点火源能量越大(如甲烷需10J以上点火能),爆炸范围越宽。

特殊气体安全控制

乙炔生产需避免高温高压环境,防止聚合分解爆炸;高压乙烯制备需关注发火能量阈值。混合气体爆炸分为扩散、感应和反应三阶段,其中是否完成扩散是区分燃烧与爆炸的关键。密闭设备减压操作(如乙炔压力降至临界值以下)可有效降低爆炸风险。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