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活动融合工业遗迹改造场景,展现蒸汽朋克风格。多位科幻爱好者提及大会质量高但宣传不足,部分论坛探讨科幻产业发展和AI威胁人类作家等议题。与会者认为,当前科幻创作工具依赖模式识别技术,AI仍无法替代具有独特人生经历的作家。
论坛中,吴岩教授提出AI目前基于数据模仿创作,但无法突破既有模式识别技术的局限。讨论延伸至意识上传技术的可能性,假设未来人类经验可被AI模拟,创意行业变革或导致部分作家被取代,但核心创作能力仍需人类独创性。
网络文学创作领域,AI对套路化作品的威胁较大,但创新性内容仍依赖人类灵感。有声书演播技术虽可通过AI生成语音,但情感共鸣和互动性仍是真人优势。争议点聚焦于AI能否理解复杂情感与时间逻辑,部分测试显示AI在分析非线性叙事时存在局限。
科幻迷与从业者普遍认为,AI威胁人类作家的焦虑源于技术工具化趋势,但真正推动科幻发展的核心仍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与独特生命体验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