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某职业技术学校60多名学生网购服装参加运动会后,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体退货退款,导致商家服装链接被封3个月,损失约8000元。店主称退货服装吊牌未摘且沾有草屑,校方随后道歉并承诺回收服装。事件引发热议,网友质疑学校诚信教育缺失,认为教师若强制学生退货属失信行为。
法律层面,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七天无理由退货需保证商品完好。已摘吊牌或存在使用痕迹的服装不符合二次销售标准,商家可拒绝退款。2025年实施的《售后服务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将严审退货条件,限制恶意薅羊毛行为,明确拆封商品若因查验需要仍可退货,但标注“拆封不退”属违规。
类似事件频发,如山东、黑龙江等地曾出现学生集体退回使用过的演出服。行业人士建议推广演出服租赁服务以减少浪费。律师指出,恶意退货本质是利用规则漏洞套利,损害商家利益,破坏市场信用体系。电商平台需优化退货政策,建立黑名单机制,遏制群体性效仿行为。
舆论呼吁学校加强诚信教育,避免将投机行为合理化。网友认为,事件折射出规则漏洞滥用与商业信任危机,需通过完善法规、强化监管维护市场公平,保障正常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