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性危险化学品分为酸性、碱性及有机类,其中考试重点聚焦于一级无积酸性腐蚀物,如硝酸、硫酸等强氧化性酸类,以及遇水生成强酸的物质(如五氧化二磷)。这类物质因危险性高且与初中化学知识衔接紧密,成为命题高频考点。碱性腐蚀物则以氢氧化钠、氧化钙等无积碱性物质为主,需掌握其腐蚀特性和防护措施。
腐蚀性危险化学品具备强烈腐蚀性共性,部分兼具氧化性(如浓硫酸)、遇水发热性或毒害性。其对人体的伤害包括皮肤灼伤、器官炎症及伤口难愈合等问题,如氢氟酸接触后可能引发组织坏死。防护需结合物质特性,优先采用物理隔离或专用防护装备。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程度与辐射强度相关,典型伤害包括造血系统损伤(流鼻血、脱发)、肠胃功能紊乱及中枢神经损伤。极高剂量辐射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如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急性辐射病例。考试中常通过症状判断伤害类型,如造血系统损伤对应恶心、腹泻等特征。
呼吸道防护用品分为过滤式(适用于低浓度毒性气体)和隔离式(自给式或长管送风式)。自给式呼吸器(如氧气瓶)适合移动性高风险作业,而长管送风式呼吸器用于固定场景的长时间作业。考试案例中,毒性不明或高浓度环境需优先选用隔离式装备,如储罐救援时使用自给式呼吸器保障移动安全。
历年真题侧重考查强腐蚀性化学品分类(如一级无积酸性腐蚀物)、放射性伤害症状辨识及防护用品的适用场景。备考需重点记忆典型腐蚀物类别、放射性伤害特征(如造血系统损伤)及不同作业场景下呼吸器的选择逻辑,结合案例强化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