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佳楠作为上海出生的青年作家,回顾了从复旦求学、上海任教到赴美深造的轨迹。她通过双语写作的跨文化创作,在英语语境中突破母语创作瓶颈,认为外语写作的陌生化视角能激发题材创新,并以短篇《The American Scholar》为例,展现英语创作带来的禁忌突破。
留学生活带来的文化碰撞成为重要创作素材。她对比了爱荷华的安定与洛杉矶的喧嚣,认为中小城市的文化特质更能提供创作稳定性。即将迁居巴尔的摩的选择,反映出对衰落城市中社群文化特质的认同。身份认同方面,她以“异乡人”视角重新审视故乡上海,工人新村的成长经历塑造了她对阶级差异的敏锐观察。
文学创作讨论聚焦纯文学与类型文学的边界。她坦言纯文学的经济困境,但坚持严肃文学的美学探索,推崇福克纳、契弗等作家对文字美感的追求。特别提及雪莉·杰克逊的创作,分析女性作家在家庭主妇身份下对人性压抑的深刻刻画,反思类型文学被低估的艺术价值。
攻读创意写作博士的经历揭示学术与创作的冲突。她将文学理论研究比喻为“解剖尸体”,更倾向从创作者视角解构文本。尽管对洛杉矶的教学生活不满,但认为美国中小城市的文化特质为写作提供了独特养分。
最后,钱佳楠以“十岁小孩”自喻,强调保持创作自由的重要性。她通过豆瓣记录对生活场景的批判性观察,展现作家在文化归属与创作突破间的持续探索。
肥鸽:什么时候到欧阳夏丹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