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E93: 巴西全域音乐 | 离开伊帕内马的声音

所属专辑: Why for Jazz
最近更新: 2025-05-05时长: 01:05:26
Why for Jazz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波萨诺瓦音乐起源

# 巴西全域音乐发展史

# 伊帕内玛女孩改编版

# 波萨诺瓦之父乔宾

# 斯坦·盖茨爵士专辑

# 爱丽丝渔网成名曲

# 巴西热带主义音乐

# 巴西军政府音乐审查

# 阿拉斯塔尔渔民之歌

# 阿瓜斯马科经典合作

波萨诺瓦音乐起源可追溯至1959年巴西电影《黑色奥菲斯》主题曲《狂欢节的早上》,其国际化进程由美国爵士乐手斯坦·盖茨推动。他通过《Jazz Samba》专辑和与安东尼奥·卡洛斯·乔宾合作的《来自伊帕内玛的女孩》改编版,将波萨诺瓦推向全球,但也因删减原曲葡萄牙语对唱部分引发文化改编争议。
巴西全域音乐发展史始于1965年爱丽丝·瑞吉娜演唱的《阿拉斯塔尔渔民之歌》。这首讲述东北部渔民生活的歌曲,以戏剧化表演打破波萨诺瓦的闲适风格,成为巴西音乐分界线。MPB(巴西全域音乐)由此诞生,融合桑巴等传统元素,成为军政府时期文化抵抗的载体。
1968年巴西军政府加强音乐审查后,MPB衍生出热带主义运动。代表专辑《面包和马戏团》结合摇滚与电子乐,用隐晦歌词批判物质主义。军政府镇压导致音乐家流亡,但热带主义音乐为MPB注入前卫基因。
爱丽丝·瑞吉娜与波萨诺瓦之父乔宾1974年的合作专辑《Alice & Tom》成为经典,其中《阿瓜斯·马科经典合作》通过意识流歌词展现艺术突破。爱丽丝在军政府时期的争议立场与其后期陨落,映射了MPB音乐家的时代困境。
MPB在军政府倒台后持续发展,热带主义代表乐队Novos Baianos创作《不要哭泣》,以童谣式歌词呼吁社会希望。巴西音乐从波萨诺瓦到MPB的演变,展现了本土声音与全球化的碰撞,以及艺术在政治高压下的韧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