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约背景与楚国进攻
齐国与魏国结盟共同讨伐楚国,魏国将董庆送至齐国作为人质以示诚意。然而,楚国率先进攻齐国并取得大胜,魏国却未履行盟约出兵救援,导致齐魏盟约面临破裂危机。
魏国背约与齐国内部矛盾
齐国因战败迁怒于魏国,田云欲杀董庆以泄愤。此时,干隐提出劝解,指出楚国虽击败齐国却未深入进攻,是因顾忌魏国可能联合齐国反攻其后方。若杀死董庆,等同于公开齐魏联盟失效,楚国将无所忌惮,甚至可能促成楚魏联合伐齐。
人质策略与战略平衡
干隐建议保留董庆并提高其地位,借此向楚国传递齐魏仍保持合作的假象,从而维持战略威慑。此举可避免激怒魏国倒向楚国,同时为齐国争取喘息之机。田云最终采纳建议,齐国因实力不足被迫隐忍,凸显其在战国博弈中的被动处境。
后续影响与历史逻辑
事件反映了战国时期盟约的脆弱性及人质外交的作用。诸侯国常因短期利益背弃承诺,而弱国为生存不得不妥协,甚至借助人质、虚假姿态延缓危机。这种权谋博弈虽延缓了齐国的直接覆灭,却加剧了诸侯间的信任崩塌与长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