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心外无物的“物”指的是什么

最近更新: 4小时前时长: 00:57
李双林分享国学智慧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心外无物哲学观点

# 内心感知的物

# 杨明心学理论

# 内心产生的感觉

# 外界引发的憎恨

# 心理状态的贪婪

# 情绪反应的傲慢

# 外界影响的难受

心外无物哲学观点强调,“物”并非客观存在的外界实体,而是内心感知的物。例如,当他人辱骂时,真正的“物”并非辱骂行为本身,而是内心因此产生的难受、愤怒等情绪反应。这一理论重新定义了“物”的本质,将其限定为心理层面的感受。
通过苹果的例子可进一步理解:苹果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并非“物”本身,而人对苹果的渴望或占有欲才是内心感知的物。杨明心学理论借此说明,所有外界现象需通过心理转化才能成为“物”,因此“心外无物”即否定独立于意识的外在实体。
对于外部事件与内心的关系,以朋友伤害为例,事件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由此引发的憎恨、贪婪、傲慢等情绪反应,才是“物”的具体表现。这种解读将哲学问题聚焦于心理状态,强调外界需通过内心映射才具有意义。
杨明先生的理论最终指向去除内心负面感知的物,如憎恨或难受。通过剖析情绪反应的根源,揭示“物”的本质是内心对外界的动态反馈,而非固定不变的外在对象。这一逻辑体系为心学提供了实践层面的解释路径。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