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围绕《道德经》展开,探讨社会发展与个体幸福感的矛盾,指出老子思想常被误读为“愚民政策”的根源。老子提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等原则,将引发纷争的因素归结为身外之物的追逐,并主张通过“虚其心实其腹的治理策略”弱化对外在名利的执念,强化内在生命的价值,体现了“贵身思想生命价值”的核心。
文中强调《道德经》的受众不仅是“为政者效法圣人”的统治阶层,也包含追求“修道者修身养性方法”的个体。通过王阳明的“四句教心学体系”与老子哲学的对比,揭示“内圣外王治国理念”的本质:统治者需以修身为本,减少对外在智巧的依赖,回归“身外之物与内在追求”的平衡。
最后,作者以王阳明“格物致知哲学内涵”的实践为例,说明修道路径需从分化回归混沌合一,反对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这一过程呼应《道德经》“损之又损”的智慧,强调治理与修身的共同目标在于减少对外在的攀附,而非简单否定社会发展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