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时代》一书聚焦1945-195年纳粹德国崩溃后的社会状态。作者哈拉尔德·耶娜以“狼性时代”隐喻战后德国的混乱与人性异化,揭示法西斯主义并非特定民族的标签,而是极端环境下群体行为的产物。书中对比了中德对“狼性”文化的不同认知,指出德国战后的“狼性”源于战争遗留的生存危机与道德瓦解。
战后德国被分为四大占领区,苏联占领区最为残酷。书中披露苏联红军系统性集体强奸德国妇女的暴行,包括反纳粹人士也未能幸免,导致数十万德俄混血私生子出生后遭受歧视。美国占领区则出现以物资交换性资源的普遍现象,德国妇女为生存被迫妥协,但战后因此遭受本国男性报复。
德国男性战俘处境同样艰难。苏联将战俘流放至西伯利亚,盟军战俘营因物资短缺导致大量饿死。幸存者返乡后发现家庭破碎,女性因依附占领军而引发性别矛盾,男性无力反抗占领者,转而暴力压迫本国女性,凸显社会秩序崩塌后的群体失范。
书中还分析战后德国经济崩溃困境与信仰危机。纳粹时期构建的宏大叙事破灭,民众对一切权威失去信任,犯罪率激增,社会陷入无序。废墟清理需数十年,但更深层的创伤来自价值观的断裂,这种幻灭感成为“狼性时代”的核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