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解析《道德经》第十七章时,围绕“道上的哲学内涵”展开,提出“台上”概念对应《易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家认为,万物生成前的本源为道,形成后的具象世界称为“器”,而“道上的哲学内涵”强调超越表象的智慧,与“人生哲学与道的联系”相辅相成。
文中通过三类人对道的态度揭示修道层次:最高境界者如乡野老人,体现“大智若愚的修道境界”,以认命豁达接近道;次者依赖宗教仪式,属“若存若忘的信仰态度”;最低者完全否定道,对应“信不足言的智慧差异”。南怀瑾指出,“罔庆之道的深层意义”并非无情,而是无偏无私的大慈悲,如天地化育万物不求回报。
关于道的本质,“道体物性的无相本质”无法用语言完整描述,需通过行为与现象体悟。道创造万物后表现为“实供与道的功用表达”,如科学原理与应用转化,但百姓习以为常后归为自然。最后,南怀瑾对比佛家“根器之说与修道层次”,强调道为天下共有,需以诚心参透,而非执着形式,呼应“游戏其诡言的玄妙描述”——道既游刃自得,又超越语言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