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第18章提出"大道废有仁义"的观点,其历史哲学观与儒家传统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仁义道德的强调源于社会道德衰败,当家庭矛盾凸显时,才会标榜孝子;国家混乱时,忠臣事迹才被称颂,这些现象本质是社会病态的反映。
通过分析六亲不和的家庭矛盾,老子指出和谐家庭无需刻意强调孝道。对于忠臣形成的时代背景,他认为太平盛世本应人人自足自爱,而忠臣的出现恰恰映射了时代的苦难。这种批判性视角揭示了社会推崇道德典范背后的深层矛盾。
在对比儒家思想时,老子与孔子对人性的根本欲望探讨存在相通之处。孔子在《礼记》中提出智慧、勇气和仁慈需去其偏执,与老子反对智慧催生诈伪的观点形成呼应。两者均关注文化教育引导作用,主张通过教化而非强制手段规范人性中的饮食男女之欲与避苦倾向。
老子通过"华胥梦"等道家理想国概念,描绘自然无为的治世愿景,这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佛教净土等人类共同追求相契合。其对社会病态分析的深刻性在于,既批判表面道德标榜,又强调回归本真状态,主张通过自然之道而非刻意教化实现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