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本分两路进攻: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第二军攻占旅顺、威海,瓦解北洋海军。清军临时拼凑的鸭绿江防线因指挥混乱迅速溃败,东北重镇接连失守。清廷被迫启用由吴大澂统帅的湘军,但新组建的湘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反攻海城战役中四次失利,伤亡惨重,最终导致鞍山、营口等地失陷。
面对军事溃败,清廷转向外交求和。首次派德籍官员崔德林赴日被拒,后改派张荫桓、邵友濂仍遭日本以“授权不足”为由驳回。清廷内部对割地问题分歧激烈,翁同龢等汉臣反对割让辽东,满臣则强调辽东为满族发源地不可割让。最终慈禧与光绪授意李鸿章赴日谈判。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遭遇日本刺客袭击,面部中弹。日本政府为挽回国际形象,全力安抚李鸿章以延续谈判。最终签订的《马关条约》要求割让辽东半岛及巨额赔款,但因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归还辽东。李鸿章因战败背负骂名,其主导的北洋海军覆灭与淮军溃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