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地出现车位销售困境,部分城市如成都的车位价格大幅下跌。报道通过李女士的案例揭示,2017年以17万元购入的车位,现挂牌价仅10万元仍难以出售,租赁收益也远低于预期。车位滞销的核心原因与车位配比供需变化直接相关:新建住宅按1:1.6配建标准提升供给,而家庭拥车率统计显示,成都户均仅0.67台车,实际需求低于预期。
车位投资价值弱化趋势明显,过去依赖“资源稀缺性”的投资逻辑失效。随着充电设施配置成为新建住宅标配,充电桩普及进一步降低车位购买必要性。多数业主转向租赁市场,但车位租赁收益低迷,难以覆盖初期购置成本,导致部分闲置车位成为“沉没成本”。
从使用价值角度看,固定车位仍能提供便利性,如避免停车困扰、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等。但情绪价值评估显示,消费者更倾向于权衡成本与便利性,而非盲目投资。此外,住建部明确新建住宅需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规划调整促使车位属性回归实用功能,长期增值空间受限。
总体来看,车位销售困境是供需关系重构、政策导向调整和消费观念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市场环境下,车位更多体现为实际使用需求和便利性保障,投资属性已显著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