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构建了涵盖就业、消费、投资等要素的宏观分析框架。其理论因大萧条与二战后的经济困境备受关注,成为当时主流经济学说。
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中批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提出经济活动依赖自由市场资源配置。他认为,价格信号引导机制是市场自发调节的核心,而计划者无法掌握动态需求信息,强制干预将破坏自愿交易原则,最终以集体主义取代个人选择。
该书强调,国家主导资源配置需冻结价格并统一生产,导致产品单一化与权力集中。哈耶克指出,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是最高效的体制,行政干预不仅扭曲经济效率,更可能引发政治上的“通往奴役之路”。这一观点成为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后期,自由市场资源配置模式随里根-撒切尔改革推广至全球,苏联计划体制崩溃印证了哈耶克预言。其晚年进一步提出货币竞争自由化,主张允许私人发行货币,这一思想与当代加密货币及数字货币的争议形成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