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圣人”需达到“执神固守之道”的境界,即“尽善尽智标准”与“万物不可倾覆”的统一。“神”指行事尽善且兼具智慧,“固”则是面对万物纷扰仍能坚守正道。圣人需融合二者,形成至高的德行准则,成为“儒家圣人境界”的体现。
普通百姓以顺应习俗、获取财富、养护生命为“明德”;正直之士“行法意志坚定”,克制私欲以遵循法度;而“笃厚忠诚君子”则能修正自身言行,以仁义之道矫治情性,上承大义、下启弱者。这些分层揭示了儒家对不同德行的实践要求。
圣人需“修习历代法度”,如辨黑白般明晰百王之法,依“礼义规范准则”行事,使行为如伸展四肢般自然。其功绩需契合时机,以正道调和万民,使亿众同心。这种能力源于对传统治理智慧的继承,并通过《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体现“历史传承之道”。
圣人之道以“执神固守之道”为核心,融合尽善尽智与坚定持守。儒家经典通过雅、颂等载体彰显圣道,天下治乱皆系于此。向道者显彰,背道者必亡,此为儒家对道德实践与现实影响的根本主张,强调“礼义规范准则”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