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以水与舟比喻君民关系,强调百姓如水既能支持政权,亦能颠覆政权。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中沿用此理,劝谏统治者行仁政,避免苛捐杂税与武力暴政,否则百姓如受惊之马,必致政权不稳。
荀子提出,治国者需以民为本,通过选贤良、举孝悌、补贫穷等惠民政策安民。例如,选拔忠厚仁义之士,保障孤寡贫困者的基本生活,以此实现“庶人安政”。若百姓因暴政陷入恐慌,政权根基将动摇,唯有停止苛政、推行仁政,方能稳固统治。
孔子进一步强调治国大节,即平正爱民、隆礼敬事、任用贤能。大节若失,小节虽善亦无益;大节既立,小节偶有疏漏仍可称中君。这体现儒家对统治者核心职责的界定:仁政治国安民为本,礼法制度为纲,贤能者为辅。
在当代,水载舟覆舟的辩证关系仍具现实意义。民主治国需以百姓利益为先,通过自由平等的人道政策服务民众,使“水载舟”成为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唯有深谙庶人如水影响政权的规律,治国者方能通过惠民安民之道,实现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