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从心所欲》389(周公之盛)

主播: 云间祝道
最近更新: 14小时前时长: 17:14
从心所欲(《四书》及《荀子》详解)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周公代行王政事迹

# 荀子反驳周公评价观点

# 儒家圣人评价标准

# 孔子推崇周公言论

# 圣敌化无需戒备理论

# 天子之政代行争议

# 周公封侯节俭质疑

# 周公战胜戒备逻辑

# 周公分封诸侯策略

# 周公化敌归心之道

荀子在《儒效篇》中通过反驳“孔子赞周公”的观点,重新定义周公的历史形象。针对“身贵而欲恭,家富而欲俭,胜敌而欲戒”的传统评价,荀子提出质疑,认为周公代行天子之政时无需对诸侯刻意谦恭,其执政本质在于维护王权威严。
通过分析周公辅佐成王的事迹,荀子指出分封七十一国、重用同姓五十三人的政治布局,与“节俭”主张存在矛盾。同时引用武王伐纣时周公力排众议的案例,强调周公以王道感化敌人,使商军倒戈归顺,最终实现“外户不闭,天下无界”的太平局面,论证“化敌无需戒备”的核心观点。
荀子认为,真正的圣人治国应如周公般以德服众,通过制礼作乐、推行教化使天下归心,而非表面化的谦恭与戒备。周公设置诸侯国、制定《大武》乐章等举措,本质是以天子之政实现权力集中与文化统一,这种治理智慧远超简单的道德评判体系。
最终,荀子通过解构传统叙事,将周公塑造成践行“外王”思想的典范——其伟大在于以实际政治手段巩固周室统治,而非拘泥于儒家倡导的个体德行规范。这一论述展现了荀子对儒家圣人评价标准的创新性阐释。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